城中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也是治水工作中的一大難題。位于白云區石門街的鴉崗村就是典型的城中村,被稱為鴉崗涌的水網在村內縱橫,隨著城中村人口的不斷增加、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進河涌,往日有著“石門返照”美景的嶺南水鄉,已大不如前。
為完善該村的污水收集系統,白云區正在該村鋪設總長度為15.25公里的截污管網,要實現鴉崗村生活污水100%截污。該工程得到了所在街道、村社的支持,不少村民都表示,經過近年來的整治,鴉崗涌已經沒有那么黑臭了。
但并不是每個城中村都具備進行100%截污的條件,白云區永平街永泰村磨溪小區就是一例。磨溪小區內居住人口大約7000人左右,建有一套雨污合流系統,合流污水流向小區西側的明渠,該明渠雨季為整個片區的排洪通道,旱季則淪為污水渠,水質黑臭。白云區針對磨溪小區“人多、路窄、開挖難、暫不具備雨污分流條件”現狀特征,經市區充分研究探討,選擇使用一體化臨時污水處理措施對磨溪小區進行污水治理。
這套一體化的臨時污水處理措施裝在幾個集裝箱里,設在村里的小塊空地上,就好像一個微型化的凈水廠,有格柵、污水提升泵、藥劑車間等,現場也會有污泥收集。而經過這個集裝箱小屋處理后,本來臭水溝里黑臭的污水已經變得清澈透明。據悉,磨溪小區片區一體化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規模為3000噸/天,出水指標按照二級標準控制。今年10月7日設施到達現場,11月6日開始試運行,是結合城中村特點治污改造的創新手段,也是廣州城中村分散式污水處理的試點之一。
白云區住房和建設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,該設施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進行,一定時期內可有效改善污水橫流的局面。未來還將設置管道,將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排放白海面涌,給白海面補水。